研究进展
(一)药品监管科学研究
1.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团队在血管衰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杨宝峰院士团队张勇教授课题组在血管衰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Deletion of METTL14, a key methylation regulator, attenuates vascular ageing》被国际顶级心血管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影响因子:35.6)收录并正式发表。
血管衰老表现为血管重构、硬化和组织衰老,是诱发高血压和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抑制血管衰老的干预靶标有点揭示。本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在血管衰老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METTL14在衰老的人和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以及多种衰老内皮细胞模型中均显著上调;通过构建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过表达METTL14小鼠模型及多种衰老模型(自然衰老、D-半乳糖诱导),证明内皮细胞METTL14缺失可显著改善血管硬化、血管重构和内皮衰老。机制上首次阐明METTL14通过促进Toll样受体4(TLR4)mRNA的m6A修饰增强其稳定性,介导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s)的生成;临床研究发现,人血液中METTL14和TLR4水平升高与血管衰老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呈正相关。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METTL14在血管衰老中的调控作用,靶向抑制METTL14/TLR4信号通路是干预血管衰老及相关疾病的潜在新策略。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刘鑫教授、刘亨实验师、林园博士后、娄涵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勇教授、杨宝峰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2.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涂家生/姜雷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Materials上合作发表功能性药用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涂家生/姜雷团队在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功能性药用材料的系列最新研究成果。
脂质类微粒制剂凭借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载药灵活性和成熟的工业化优势,已成为高端药物递送系统中临床转化最为成功的选择。然而,传统脂质分子结构的固有局限性,特别是亲水基团的选择性单一,严重制约了脂质类制剂临床转化。因此,开发新型脂质材料构建策略成为突破脂质类制剂功能局限、提升其成药性的关键。
针对上述问题,涂家生/姜雷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型脂质材料树状脂肽的研究,运用氨基酸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树形多肽作为脂质材料的亲水基团。针对多肽分子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二聚化多肽策略”,可显著提高多肽的稳定性、增强受体亲和性并诱发多价性效应,实现代谢型伤口的高效愈合。相关成果以“Dimeric Copper Peptide Incorporated Hydrogel for Promoting Diabetic Wound Healing”为题发表在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药科大学2024级博士生丛瑞、2020级硕士生邓成宇与2023级硕士生李鹏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药学院涂家生教授、姜雷副教授和南京大学蒋锡群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3.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川芎主要成分防治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研究成果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晓骄阳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杂志(综合性期刊1区TOP)上发表题为 “Senkyunolide A interrupts TRAF6-HDAC3 interaction to epigenetically suppress c-MYC and attenuate cholestatic liver injury”的研究性文章。该成果聚焦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结合组学分析、化合物合成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阐明川芎中主要活性成分洋川芎内酯A(SenA)的保护作用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李晓骄阳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课题组毕业博士李雅静为第一作者。
课题组多年来聚焦川芎提取物及代表性成分的抗肝纤维化及肝损伤作用研究,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及肝郁气滞等病。川芎主要包含生物碱、酚酸及苯酞类活性成分,其中洋川芎内酯A为川芎代表性苯酞类成分。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多种肝胆类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CHIP-qPCR、Co-IP、胆管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化合物变构合成等方法证明:(1)SenA可有效抑制BDL引起的小鼠体内肝损伤及胆管细胞异常增殖及TCA诱导的胆管反应;(2)SenA通过抑制c-MYC及下游LncH19、Let-7a及Lin28a减轻胆管细胞异常增殖;(3)SenA中羰基可结合TRAF6中Arg483位点,破坏TRAF6与HDAC3结合,从而降低了HDAC3泛素化,增加HDAC3与c-MYC启动子区域结合,最终导致组蛋白去乙酰化及c-MYC转录抑制。
通过结合病理染色、转录组学技术及多种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人员发现SenA可显著修复BDL引起的胆管反应及胶原堆积,随后提取干预后小鼠原代胆管细胞进行RNA测序后初步明确了SenA对胆管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人源胆管细胞HIBEC中观察到SenA可下调c-Myc、Let7a、Lin28a及Cdk2等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人员通过对转录数据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关键靶点深入分析,聚焦在c-Myc转录调控的组蛋白乙酰化通路并进行深入探索。机制研究表明,SenA可通过恢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调节H3K9ac,且其主要作用靶点为HDAC3。进一步研究表明,TRAF6可与HDAC3形成复合物并引起HDAC3泛素化,而SenA与TRAF6的结合恰可破坏TRAF6-HDAC3复合物。研究人员随后通过SPR、MST、Co-IP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及药物合成方法明确了TRAF6的Arg483与TRAF6的羰基结合。
该研究成果为李晓骄阳团队川芎系列研究的又一阶段性成果,是多年学术积淀的体现。本研究通过环环相扣的溯源分析与实验验证,明确了SenA对c-Myc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乙酰化H3K9ac的调控后寻找其上游的关键酶HDAC3,并进一步明确SenA通过与TRAF6结合破坏TRAF6-HDAC3复合物。最终,通过化合物变构、蛋白变构等手段验证TRAF6 Arg483与SenA羰基形成氢键,揭开SenA表观遗传调控H3K9ac的神秘面纱,为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范式。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ISSN:2090-1232,e-ISSSN:2090-1224)位列综合性期刊1区TOP,该期刊专注基础科学、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旨在通过在上述领域发表原创、高质量的研究文章,为全球的医学应用研究做出贡献。
4.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谭宁华/王引引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合作发表AI驱动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药物敏感性精准预测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谭宁华教授、王引引副研究员课题组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汤靖副教授团队合作,在学科顶尖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题为"A Network-Driven Framework for Drug Response Precision Prediction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药科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王引引副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23级硕士研究生刘睿为共同第一作者,汤靖副教授、谭宁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患者对现有治疗方案的反应差异巨大,亟需针对病人个体差异来制定精准的用药方案。然而,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使得寻找可靠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异常困难。传统的基于bulk RNA-Seq和体外实验的模型,往往难以捕捉隐藏在治疗反应和耐药性背后的复杂分子通路与基因网络。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 NetAML 的网络驱动精准药物敏感性预测平台。这项研究主要有以下关键发现:
1)大规模预测模型构建: 利用来自520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RNA测序数据和体外药物反应数据,NetAML系统性开发了87种临床药物的个性化预测模型。
2)网络分析与机器学习融合:平台的核心在于结合网络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这种方法能够超越单个基因的局限,解析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3)揭示驱动药物反应的生物学机制:NetAML成功识别出具有高度生物学意义的基因特征(gene signatures)。这些特征并非孤立基因的集合,而是能够反映驱动不同药物反应的复杂分子相互作用网络。
4)发现新的耐药机制:通过分析模型的基因特征模式,揭示C19ORF59基因与FLT3基因的共表达,与患者对FLT3抑制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显著相关。这一发现为理解耐药机制和开发克服策略提供了新线索。
5)推动个体化治疗:构建药物特异性预测模型,识别可临床应用的生物标志物,预测特定患者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制定高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NetAML平台将复杂的基因组、体外药效等多维数据转化为具有明确临床指导意义的预测工具,体现了AI驱动的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巨大潜力。该工作被选为当期的封面文章。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82405199)、江苏省青年项目(BK20231024)、中国药科大学人才引进等项目的资助。
5.山东大学孙蓉教授课题组发表当归补血汤改善化疗致心脏毒性研究型论文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孙蓉教授课题组在化疗致心脏毒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Phytomedicine(中科院1区TOP期刊,IF:8.3)上发表题为“Danggui Buxue Decoction attenuates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toxicity by inhibiting ZBP1-mediated PANoptosis in vivo and in vitro”的研究型论文,围绕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Danggui Buxue Decoction(DGBXD)的抗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孙蓉教授为该文章通讯作者,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张蕾为第一作者。
化疗致心脏毒性成为心血管与肿瘤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制约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和制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阿霉素是治疗乳腺癌、血液系统肿瘤等的高效化疗药,但存在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可能引发从心电图异常到严重心肌病的问题,限制其临床应用。现有防治手段有限,唯一获批的右雷佐生存在骨髓抑制副作用,亟需新策略。与目前单一靶点的药物开发战略不同,中药复方具有多途径、多靶点、高安全性的特点,是心脏保护药物的丰富来源。
阿霉素通过诱导心肌细胞过量活性氧产生、激活促炎基因,引发心肌细胞死亡。其中,PANoptosis(泛凋亡)是关键机制——这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整合了焦亡、凋亡、坏死性凋亡的特征,由胞内PANoptosome复合体调控,ZBP1 蛋白是其关键启动因子。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这一过程中起核心作用。DGBXD(由黄芪和当归按5:1组成)有八百多年历史,具有补气养血功效,已被证实能增强化疗抗癌效果、减轻骨髓抑制及抗炎。鉴于其抗炎特性与PANoptosis的炎症本质相关,课题组开展了DGBXD调控PANoptosis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机制研究。
为明确DGBXD的心脏保护机制,课题组研究采用了“传统中药+现代技术”的多层面方法。首先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DGBXD成分与PANoptosis相关炎症调控因子、信号通路的关联,筛选潜在作用靶点。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鉴定DGBXD含药血清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并应用分子对接验证DGBXD活性成分与PANoptosis关键调控因子ZBP1的结合能力,评估其相互作用强度,同时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酶抑制实验验证对接结果。最后,在原代心肌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验证DGBXD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PANoptosis通路的调控效应。本研究将传统方剂当归补血汤与新型细胞死亡方式PANoptosis关联,揭示了其心脏保护的潜在分子机制,为解释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防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提供了新策略和新视角。
本研究依托于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和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高原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孙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型),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2015年获评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术专家。现为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和2030国家四大慢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副主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态靶辨治专委会副主委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973、863、国自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7项,首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工程技术)二等奖等成果15项,首位授权专利22件,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副主编著作11部,研发新药62项。
本研究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大学前沿学科发展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资助。
(二)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
1.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中科益安医疗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由预装的药物支架和快速交换型球囊扩张导管输送系统组成。金属支架由高氮无镍不锈钢制成,药物涂层由雷帕霉素和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组成,药物剂量为100μg/cm。输送系统由尖端、球囊、显影标记、远端内管、远端导管、过渡导管、近端导管、抗变形段、导管座和亲水涂层组成。 该产品适用于冠脉原发病变引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用以改善冠状动脉腔内直径,病变长度小于30mm,参考血管直径为2.5-4.0mm。
2.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嘉思特医疗器材(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由股骨髁、胫骨平台、胫骨平台垫、定位柱和加压杆组成。其中,股骨髁部件由符合YY 0117.3标准规定的铸造钴铬钼合金材料制成,内表面采用等离子喷涂纯钛涂层,涂层材料符合YY/T 0988.2标准的规定;胫骨平台部件由Ti6Al4V ELI粉末经电子束熔融增材制造工艺制成,产品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符合YY 0117.2标准的规定;胫骨平台垫部件由含维生素E的高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牌号Chirulen® 1020EX)材料制成,符合YY/T 0811标准的规定;定位柱和加压杆部件由符合GB/T 13810标准规定的TC4钛合金材料制成。该产品作为非骨水泥型假体使用,适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
3.磁共振成像系统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西门子医疗有限公司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磁共振成像系统由7T超导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射频线圈、工作站、生理信号门控系统、检查床、电子柜组成,主要用于临床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该产品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在7T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基础上增加了静动态多通道发射平台与多核成像功能,可提供头部钠图像、四肢肌肉和肝脏的磷核波谱数据。该产品利用多通道与多核成像优势,实现图像的实时调节,可有效提高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的影像诊断效能,提高相应疾病治疗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